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掇刀区检察院 > 理论研究

罗霄:“三治融合”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作用

【字号:    】        时间:2020-09-11      

罗霄

 

摘要:“三治融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三治融合”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是治理方式和治理体制的关系,共建共治共享是属于体制性的范畴,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委领导和政府指导之下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分享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成果。可以说,这样的表述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的补充和深化,其中“共建共治”是补充,“共享”是深化。共治从方式方法看,核心就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三治融合”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的必由之路,因此,应当把“三治融合”纳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中来。

关键词:三治融合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

 

一、“三治融合”的内涵与价值

“三治融合”发源于浙江,发展于浙江,浙江突破自治、法治、德治各自为战的常规做法,提出辩证统一的“三治融合”理念。其一,自治增活力,构建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的自治建设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春风化雨。其二,法治强保障,构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民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定纷止争。其三,德治行教化,构建以规促德、以文养德、以评立德的德治建设体系,深入挖掘历久弥新的道德元素,润物无声。这使得政府和群众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者,而是变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合作度大大提升。有学者对“三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认为自治是法治与德治的基础,法治是自治与德治的保障和边界;德治是较高追求,以自治与法治为基石,并对自治与法治形成有力补充。“三治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产生的治理绩效,是由自治中有法治德治、法治中有自治德治、德治中有自治法治等三者形成的“乘数效应”,达到有效治理。当然反向考虑,“三治”减一治,并不仅仅只是治理效果“减一”。德治缺少,治理成本将大幅度增加;而法治或自治缺少,面临的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崩溃。由此,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可以而且应当融合、缺一不可。

“三治融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至此,首次完整提出“三治结合”的概念。其实,早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有了“三治结合的”雏形思想。他多次在有关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讲话中强调,要依靠群众化解矛盾(自治),要与法治浙江建设结合起来(法治),要与以德治省结合起来(德治)。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即强调要运用自治与法治两种方法解决矛盾。此后,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完整提出“三治结合”思想,除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又在2019年1月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要“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坚持依法办事,让尊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中央政法委给予“三治融合”非常高的定位,认为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治融合”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化创新实践,深刻体现了从零碎性、技术性走向集成化、成熟化的内生逻辑,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尤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论。

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会治理的成效,关乎人民安居乐业,关乎社会安定有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坚持和完善的重要制度之一。社区作为城乡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社区是疫情防控第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前沿阵地。这次社区疫情防控的实践充分说明,社会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在基层,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越有力、越有效,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坚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任务,对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作出许多新部署,旨在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夯实国家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三、“三治融合”在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把用情、讲理、依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党员干部独自忙”向“干群携手一起干”转变,真正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让社会风气正起来。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不断提高群众道德修养,促进文明新俗蔚然成风。让群众心气顺起来。坚持将法治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着力强化普法宣传,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基层干群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显著增强。

四、“三治融合”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中的运用

“三治融合”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是治理方式和治理体制的关系,共建共治共享是属于体制性的范畴,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委领导和政府指导之下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分享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成果。可以说,这样的表述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的补充和深化,其中“共建共治”是补充,“共享”是深化。共治从方式方法看,核心就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三治融合”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的必由之路,因此,应当把“三治融合”纳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中来。以“三治融合”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其核心的表述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因此,社会的现代化必然包含治理的现代化,没有乡村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卢芳霞、丁丁,“三治融合”对重大社会风险防范化解的作用,《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2020年6月)

2、张文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浙江日报》(2018年12月7日05版)

3、同心共筑平安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如何搭建?,《人民日报》(2020年8月12日07版)